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民俗道艺 >> 浏览文章

萧瑟淡远,枯木逢春:《枯木怪石图》与苏东坡的道教情怀

所属栏目: 民俗道艺资讯       文章来源:www.fuzhou888.com

[摘要]林语堂在《苏轼传》中评价苏东坡:“为人父兄夫君颇有儒家的风范,骨子里却是道教徒,讨厌一切虚伪和欺骗”。苏在读庄子时,找到共鸣,如遇知音。庄子思想也体现在苏东坡的艺术创作中。

文/止水

近日,苏轼《木石图》(又名《枯木怪石图》)的现身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苏轼传世的绘画作品不多,现存有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和上海博物馆的《苏轼枯木竹石、文同墨竹合卷》两卷。苏轼少年时期深受道教思想的影响,尤其是《庄子》对其一生的艺术创作至关重要。本文从苏东坡的生平和诗文创作,及其画作中枯木怪石和竹石墨竹的形象,与大家一起领略大文豪的道家思想和精神内涵。

得吾心矣

萧瑟淡远,枯木逢春:《枯木怪石图》与苏东坡的道教情怀

苏东坡(资料图)

苏东坡好读《庄子》,曾称其言:“昔昔有见,口不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林语堂在《苏轼传》中,评价苏东坡,“为人父兄夫君颇有儒家的风范,骨子里却是道教徒,讨厌一切虚伪和欺骗”。苏在读庄子时,找到共鸣,如遇知音。庄子思想将在苏东坡未来的艺术创作中也得以体现。

萧瑟淡远,枯木逢春:《枯木怪石图》与苏东坡的道教情怀

赤壁赋(资料图)

在文学创作中,苏的文墨句法多效仿庄子,并活用其中的典故和词句,语言中体现出的阔达胸怀与格局尽显庄子思想的本色。苏轼的“自其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慕乎?”一句,源于《庄子》的“自其异者视之,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万物皆一也。”《老饕赋》中的“庖丁解刀”源于《庄子》的“庖丁解牛”。《前赤壁赋》中写到:“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这是一种庄子式的面对万物苍生的超然心态。

竹之淡

萧瑟淡远,枯木逢春:《枯木怪石图》与苏东坡的道教情怀

竹 郑板桥(资料图)

苏东坡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竹子作为中国文化中恬淡的象征,寄托着人们对生活之淡的追求。老子推崇“恬淡为上”(《道德经》三十一章),“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道德经》三十五章)。竹子给人的这种精神上的愉悦,使得隐士、文人争相咏竹、画竹、养竹。白居易《养竹记》中载:“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见善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可见,竹代表君子,深得古代文人雅士的喜爱。

萧瑟淡远,枯木逢春:《枯木怪石图》与苏东坡的道教情怀

潇湘竹石图(资料图)

存于中国美术馆的《潇湘竹石图》,描绘的是“左右烟水云山,渺无涯际,恰似湘江与潇水相会,遥接洞庭,景色苍”的场景。苏东坡说:“余亦善画古木丛竹”,“竹寒而秀,木瘠而寿,石丑而文(纹),是为三益之友。”苏东坡笔下的竹,暗示了他对恬淡生活的向往和立身为君子的人生追求。

枯木怪石

萧瑟淡远,枯木逢春:《枯木怪石图》与苏东坡的道教情怀

枯木怪石图(资料图)

苏东坡的绘画作品中,枯木、怪石除竹子之外常出现的元素。他在《咏怪石》中,提及家中无用的怪石突然托梦(“谁知兹石本灵怪,忽从梦中至吾前”)与自己争辩,突然领悟到“怪石”的“雷霆凛霜我不迁”的气节和“雕不加文磨不莹”的真性,于是将这两句话当作自己的座右铭(“骇然觉坐想其语,勉书此诗席之端”)。此图中的枯木形象与怪石可谓异曲同工。枯木看似没有生命,萧瑟淡远,尚有“逢春”之时。苏东坡一生坎坷,以“枯木”自喻,是一种“居庙堂之远”的淡远,但他在生活和艺术创作中处处体现着“生”的希望,充满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

苏东坡的《怪木竹石图》在抗战时流入日本,故宫博物院徐邦达先生在《古书画过眼要录》中记录此画:“坡上一大圆石偃卧。右方斜出枯木一株,上端向左扭转,枝作鹿角形。右边有小竹二丛,树下有衰草数十茎。无款印。”枯木、竹、石三元素同处一画之中,是苏东坡精神的最高写照,表达了恬淡、真性、尚生的精神主张。

《枯木怪石图》的再次现身,让我们有机会从苏东坡的画作中感受到这位文豪的精神世界。在其现存的诗文、书画之中,可以发见他与《庄子》的渊源之深,自庄周一脉相承至东坡的这种人生态度值得今人好好品味。

(编辑:灵瑾)

本文为腾讯道学独家稿件,文/止水。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喜欢该类内容欢迎上微信关注“腾讯道学”微信公众号!(文章作者观点与立场,不代表腾讯媒体的观点与立场。)

以上就是萧瑟淡远,枯木逢春:《枯木怪石图》与苏东坡的道教情怀的全部内容。更多民俗道艺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民俗道艺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