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史向前:道教的人生追求与环境保护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文章来源:www.fuzhou888.com

摘 要: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道教,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上具有深邃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智慧。本文主要从道教人生追求的三个方面试作分析和说明:一、洞天福地的生活境界是生态保护的理想模式;二、生道合一的修养方法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根本途径;三、万物俱生的生命形态是社会富足的最高标准。这些思想对于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拯救自然环境免遭人为破坏,积极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是具有启示作用的。

由于自然环境的不断恶化,保护自然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已经成为今天人类的共识。在人们为寻求解决这一问题的思想方法时,反思历史悠久的中国本土道教,无疑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道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母体中孕育和成熟的以道为最高信仰的宗教。道教和世界上其它各大宗教一样,在它的宗教意识形态中有其系统的宗教教义和终极追求,但又因不同文化背景的影响,具有自己的鲜明特色。道教与自然环境有着天然的联系,它是世界上唯一以自然大道为信仰对象的宗教,也是唯一致力于建设一个美好的人间家园的宗教。道教的人生追求包含有丰富内容,这里主要就它的生活境界、生命修养和生活富足三个方面,说明它对自然环境保护和人类健康发展的关怀和贡献。

一、洞天福地:生态保护的理想模式

道教追求的人生目标是长生成仙和体道合真,其人生境界是美好的天国和人间仙境。这种目标和境界从其产生的根据和宗教体验来说并不是完全虚幻的,而是具有深刻的实际意义。它体现了道教对人生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给予了信仰者以极大的生命创造力和人生终极关怀。作为以重今生、重现实为特质的宗教,道教在致力于天国仙境建构的同时,还致力于人间仙境的营造,洞天福地就是道教营造的人间仙境。所谓洞天福地,一般的理解就是修道者居住的山洞、山地,或一些名胜之地。但从道教的独特视角来看,它是经过选择并营造的天地间最灵秀的地方,其灵秀在于最能体现道意,融自然与人于一体,是沟通天地、仙凡两界的一个别有空间世界,所以成为了修道者最适合的修行、游息之地,历代的仙家真人多得道于此。出世较早的洞天是昆仑山,随后五岳相继崛起,并逐渐形成大小 46洞天和72福地的人间仙境。

洞天福地是道教提出的一个极具思想特色的学说,它的起源与远古时代人们的山居传统有关,同时也与道教的人生追求相联系。道教对山特别偏爱,除了它的幽静、灵奇和方便采药、行气等原因,更因为这里万物并作,生机盎然,是自然大道的集中体现。道祖老子在描述道的表象时,就特别好言山 (谷)、水,它们分别象征着大道的虚静、宽容和柔弱、滋养。孔子也有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的说法,给自然山水更增添了一层人文意蕴,对后来的道教人生也有影响。《太平御览》卷28引《尚书大传》假托孔子之口赞叹山之性灵云:夫山嵬嵬然,草本生焉,鸟兽蕃焉,财用殖焉,四方皆无私与焉;出云雨以通乎天地之间,阴阳和合,雨露之泽,万物以成,百姓以飨。此仁者之乐于山也。不过,道教在自身信仰追求的主导下,则将山之所乐引向了对自然的回归。

因此,山在道教中的地位远较世界上其它宗教更为突出。古人云天下名山僧道多,与道人的向往自然相比较,僧人居山主要为了出离人间,其对自然山水的偏爱和衷情也不及道教。《说文》曰:仙者,人在山上貌,道教从产生伊始就与山结下了不解之缘,从远古的道祖黄帝 (问道于崆峒山)、老子(说道于终南山)开始,千百年来,历代道人隐居深山潜心修道,先后营造了一个个理想的人间仙境。道教典籍中所有关于洞天福地的描述几乎无一例外地都是丛林流水,鸟兽成群,花草飘香,气候宜人,五灾不侵,百病不生;人们生活其中,秩序井然,自由自在,甘食美服,安居乐俗。宋披云真人《迎仙客》词云:水深清,山色好,天下是非全不到;竹窗幽,茅屋小,个中真乐莫向人间道。柳荫边,松影下,竖起脊梁诸缘罢;锁心猿,擒意马,明月清风只说长生话。反映了他隐居山中修道,走进人间仙境的情趣。这是一种美好的生活境界。从生态学的角度来看,这种洞天福地就是最早的生态保护区,简直就是近乎完美的生态环境,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令人陶醉。

道教的洞天福地由于营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自然和人文环境,在历史上就早有盛名,所谓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也。历代的文人骚客也多有登临其境而心旷神怡,留下了大量的赞颂诗文,无须赘述。长期以来由于各种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它们中的许多今天已经荡然无存,但仍有一些经过后人保护和修复,往日的人间仙境依然犹存。其中有的已被列为国家著名风景名胜区,泰山、武当山还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这些地方多是集自然遗迹、自然资源、自然地质、自然生态和自然风光为一体的一个完整的自然环境,是前人,更是历代修道者为我们留下的一幅理想的生活图景,我们有责任把它们保护好,并且要营造出更多这样的美好家园。

二、生道合一:生命修养的根本途径

道教视人的生命为最高的价值存在,仙道贵生是道教一系列教义中最为鲜明的思想。为了追求生命的健康和长久,他们作出了不懈的努力,积累了包括外丹、内丹等方术在内的丰富内容,这是人类生命修养的一笔宝贵财富。道教的生命修养方法繁多,但有一个最高的、贯穿始终的根本思想就是生道合一,主张养生就是尊道、修道、得道的过程,成仙就是生命上达与大道的合一。

道教重要经典《道德经》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 [1](第51章)道是人类与万物共同的根源,正是道化生了人类和万物。德是道在创生活动中内化为人与万物中的自然本性,它是道的体现,所以贵德就是尊道。《道德经》又曰: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1](第51章)道即自然之道,也可说道即自然。道(德)之所以受到尊贵,与其说是因为它创生了万物,赋予了万物之本性,不如说是它的创生、作用万物永远是自然的,永远是顺着万物的自然规律和自然本性而不加任何干扰和限制,即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或者说,正因为道是自然的,所以才能成就万物,才会受到人们的尊贵。道之伟大与崇高正在于此。它决定了人们尊道、修养就是尊崇自然,效法自然,循此人们才有可能得道。既然如此,养生修道就不仅仅只是修养自我生命,不仅仅只是自我的事情,必须象自然之道创生万物一样去助万物之化,必须象自然之道体现在万物之中一样去拥抱万物、进入万物,与万物融合为一个共同的生命体。

本着这一精神,道教在生命修养中强调慈物和寡欲。道祖老子讲人生有三宝,其中第一宝就是慈,即慈爱万物。这也是自然之道在人生命的体现,为生命之本,所以是宝。儒家孔子也讲慈,孔子之慈为仁慈,主要是对人的慈爱,而且对不同人的慈爱也有主观上的差等。所以老子反过来讲不仁,说圣人不仁,天地不仁, [1](第5章)强调爱人、爱物都应出自平等、自然之心。道教经典《抱朴子》说:慈心于物、恕己及人,如此乃为有德,受福于天,所作必成,求仙可冀也。[2](内篇 width:600px;">

以上就是史向前:道教的人生追求与环境保护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