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仙真高隐 >> 浏览文章

陆修静与“虎溪三笑”

所属栏目: 仙真高隐资讯       文章来源:www.fuzhou888.com

[导读]凡是了解一点中国道教史的人,对陆修静应不陌生。陆修静(公元406-477年),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人)。他在道教中的地位和声望,和他同时期的慧远之于佛教是十分相似的。

陆修静与“虎溪三笑”

傅抱石作《虎溪三笑图》

清代著名戏曲理论家李渔在庐山简寂观题写过这样一幅对联:

天下名山僧占多,也该留一二奇峰栖吾道友;世间好语佛说尽,谁知得五千妙论出我先师。

不难看出,李渔认为对佛、道两家不可厚此薄彼,应当一视同仁其实。道教继佛教之后,于东晋时传入庐山,也曾盛隆重一时,出现过“道释同尊”的局面。那时,山南山北,寺庙和道观满峰谷;山上山下,和尚老道比比皆是。而庐山紫霄峰南麓的简寂观,就是庐山最负盛名的道观之一。居住在这里修经传道的便是南朝著名道士陆修静。

凡是了解一点中国道教史的人,对陆修静应不陌生。陆修静(公元406-477年),字元德,吴兴东迁(今浙江吴兴人)。他在道教中的地位和声望,和他同时期的慧远之于佛教是十分相似的。关于陆修静和慧远,还有一段传诵千年的故事,其中还有著名的隐士陶渊明,就是著名的“虎溪三笑”。

“虎溪三笑”的传说

虎溪位于庐山东林寺。相传,东林寺创始人慧远法师居庐山下,有言“远公居山,余三十年,影不出山,迹不入俗”,每“送客无贵贱,不过虎溪”,过此溪流,便有“虎号”。一日儒者陶渊明与道士陆静修来访,与慧远交谈甚欢,送别时意犹未尽,不知不觉过了虎溪木桥,此时只听到那虎又咆啸起来,三人才如梦方觉,相视会意而仰天大笑,这就是著名的典故《虎溪三笑》。后人于此建三笑亭。从汉代始,社会信仰已变为儒、道、佛三教并立。三教之间,多有攻伐之举。但是在最高境界,则是相互融合的。本故事就是一个典型。实则慧远与陆修静不同时代,陆修静始到庐山时,慧远已去世三十余年,渊明亦去世二十余年。本故事,也仅是美丽的“故事”。

虎溪三笑之说始自唐代,至宋代李龙眠首作三笑图,智圆并为之作图赞,成为脍炙人口之美谈;于大宋僧史略、隆兴佛教编年通论、佛祖统纪、释氏通鉴、释氏资鉴、释氏稽古略等书中皆有载述。虎溪三笑世传佳谈,虽说虎溪三笑之主人公不是生活在一个年代,但其精神之生存却划破时空息息相通。后人不惜笔墨盛赞“虎溪三笑图”,实则蕴含人类对和谐的永恒追求,表达了人类对和谐寄托的美好意愿。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相处,人与人之间的和平友好、人内心的和谐境地,虎溪三笑无不进行了蕴含。

文化意蕴:内在与外在的和谐

人与自然的和谐在虎溪三笑中十分突出,“虎鸣止溪,其乐融融”,大千世界生命之间的互通灵性令人赞叹,同时山与人相依相承,“庐山之名因三笑而高,慧远如巨峰,陶渊明如奇岩,陆静修如飞泉,三者相依成庐山,三贤相依成盛名。”也可以说,庐山的浓浓的文化底蕴和海纳百川的人文特征,才成就了儒释道三教文化的共存共依,才造就了虎溪三笑的不朽经典。

人与人的和谐。“陆修静异教学者,而送过虎溪,是不以人而弃言也;陶渊明耽湎于酒,而与之交,盖简小节而取其达也。”,“然陶忘怀得失,晋宋间一人耳。修靖后得道度世,两人固非入社者,皆善法师。”故有诗赞,“渊明修静不谈禅,孔老门中各自贤。送别虎溪三笑后,白莲流水两凄然。”,一派和谐之象。

人内心的和谐,才是成就虎溪三笑的根本。佛教东度传入中土,其出世之大意与中国本土儒家入世建功之文化、与以超世逍遥为导向的道家文化,客观上是一种冲撞,文化的冲撞、文人心理的冲撞。而慧远法师、五柳先生、简寂观主的共同创造的佳话,已经超越了时空的概念,更多的表达的是文化对文化的理解和尊重,传递的是有容乃大的博大胸怀。三人三笑语,如果不是内心之清静,不是内心之达观,不是内心之和谐,怎能做到互相欣赏、怎能达至语契忘溪。

清朝唐英有一副对联赞曰“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题庐山虎溪三笑亭)

以上就是陆修静与“虎溪三笑”的全部内容。更多仙真高隐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仙真高隐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