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位置:玄门道教|符咒大全 >> 道教文化 >> 浏览文章

宣德朝史料中的张三丰

所属栏目: 道教文化资讯       文章来源:玄门道教

繁體中文版

第三部分则是最早见诸文字的张三丰传记。世传张神仙名通,字三丰,号玄玄,乃汉祖天师之苗裔,三十代天师虚靖之元孙,今嗣教天师西壁真人之曾叔祖考行。及宋时,厥考游宦京都。宋亡,被金人虏至胡地,遂为沙陀人。仙自少膂力过人,善骑射。兄弟三人,中更丧乱,流寓多方,参师学道。初,洪武壬申,献王召至,与语不契,遂辞入山。陟鹤鸣峰顶,凡三往还。后竟不返,失其所在。[17]除了写明张三丰的字号外,还交代了张三丰的出身源于张天师家族。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10921127)并无子嗣,虚靖不娶无子,弟渊宗为道士,拟令嗣教。[18]而传记却明言为三十代天师虚靖之元孙,这是因为张继先长于道教教义,其著述由第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编为《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七卷。张继先更深受宋元历代皇帝敬崇,宋徽宗赐号虚靖先生,元武宗敕封虚靖玄通弘悟真君。由于张继先的高名,蒋夔才将之写为张继先的第四代孙。西壁真人为第四十四代天师张宇清,字彦玑,别号西壁[19]。通过张继先和张宇清,吴伯理给张三丰找到了张天师谱系中的位置。及宋时,厥考游宦京都。宋亡,被金人虏至胡地,遂为沙陀人。张继先死于1127年,张三丰既然为张继先的第四代孙,此处之厥考绝非指张三丰父亲而言,而应是指张三丰的先祖。张三丰一脉在靖康之难时被难,北迁东北,所以才会以沙陀人相称。由于张三丰长期居留东北,耳濡目染之下得以娴于骑射。中更丧乱,应指的是元明之际,由此确知张三丰生于元代。文章明确提及了张三丰在明初的活动,洪武壬申即洪武二十五年(1392),这一年张三丰前往成都,与朱椿会面。朱椿所写《赠张三丰》一诗即于此时而作。《赠张三丰》一诗最早收录于万历年间编纂的《补续全蜀艺文志》,署名为蜀献园。忆昔蓬来阆苑春,欢声未尽海扬尘。恢宏事业无多子,零落亲朋有几人。失马塞翁知是福,牧羊仙子暮全真。吾师深得留颜术,善养丹砂保谷神。[20]天启《新修成都府志》:忆昔蓬莱阆苑春,欢声未尽海扬尘。恢宏事业无多子,零落亲朋有几人。失马塞翁知是福,牧羊仙子慕全真。吾师深得留颜术,善养丹砂保谷神。[21]除来、暮二字外,其余完全一致。

这段文字并非蒋夔独自撰写,而是来源于吴伯理的书写。伯理书其大概若此,余节略而为之记,系其岁月于左方。[22]蒋夔据吴伯理所写内容删减而成。吴伯理为天一道弟子,活跃于明初。[23]蒋夔称:伯理,号巢云子,受业龙虎山上清宫之混成院。善诗文,隶古图画,得方壶老仙之传。[24]《皇明书画史》、乾隆《重修龙虎山志》所记相差不多。道士吴伯理,号巢云子,居广信龙虎山。博通经史,工诗书,精篆隶。[25]吴伯理,号巢云子。龙虎山道士。永乐中任上清宫提点,随四十三代真人访张三丰,遂入蜀,居鹤鸣山。博通经史,工诗文,精篆隶,亦能作枯木竹石。[26]作为当时高道,吴伯理所记必然有所本。因此,《张神仙祠堂记》中的张三丰材料具有极高的可信性。

《迎仙阁记》,在鸡鸣山。宣德二年,蜀府伴读蔡长通撰文。同样收录于同治《大邑县志》,未见于乾隆《大邑县志》。作者蔡长通,生平无考。根据立石时间和蔡长通的官职推断,此文也应为吴伯理请托撰写之文,材料来源亦是采择于吴伯通的书写。其中写道:洪武间,相传有真仙张三丰,号元元子,尝游于是,抱道冲素,逍遥内外,人咸称有神异之术焉。盖慕其祖道陵得道之所,居数月而去,莫知其所之。我太宗文皇帝以圣誓之资,尚清静之化。永乐建元之初,即遣近臣赍香币,遍历名山求访真仙。至十一年,又命龙虎山道士吴伯理赍捧御书,径诣兹山,筑馆以居。凝神注意,绝外物于视听,惟神化之。是想庶几真仙之有遇乎?岁久志益坚,且以仙人好楼居,乃于山之延祥观后四十余步,因其地位清高,草木清华之处,建杰阁,而榜以迎仙。[27]号元元子,与蒋夔所书不同,乃是后世誊录过程中避康熙帝名讳所致的改动。慕其祖道陵得道之所,不仅指出张三丰为张天师家族的身份,而且点出张三丰前往鹤鸣山的原因。居数月而去,明确了张三丰停留鹤鸣山的时间,此为蒋夔所未言之事。永乐建元之初,即遣近臣赍香币,遍历名山求访真仙。说明朱棣寻访张三丰的时间始于永乐元年(1403),再次弥补了蒋夔之文所遗之缺憾。

《迎仙阁记》与《张神仙祠堂记》都有明确的立石时间宣德二年,是所有有关张三丰文献中时间最早的文献。资料来源都是源于龙虎山高道吴伯理的说辞,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因此,这两篇碑文无疑是记述张三丰生平的最重要的文本。就内容而言,两篇文章互为补充,大致可以还原张三丰的历史。张三丰祖上在靖康之难中随金军北上,家于东北。张三丰生于元代,为张天师家族的远枝后裔。洪武时期,张三丰曾前往成都、鹤鸣山等地。

以上就是宣德朝史料中的张三丰的全部内容。更多道教文化资讯,请关注玄门道教|符咒大全道教文化资讯频道!
相关阅读
最新文章
图文阅读